教学教研Teaching and research

四维课堂展新貌,教研聚力向未来 ——武大附中语文组第四届晒课月活动纪实

2025-06-05

2025年3月,武汉大学附属中学第四届“聚焦‘学为中心’,构建素养课堂”晒课月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语文教研组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深度研读新课标与新教材,精心打磨研讨课、复习课、新授课、作文课四类特色课堂,通过多元教学实践与深度教研互动,多维探索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创新路径。

研讨课:戏剧思辨与技术赋能的双轨并行

研讨课以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为载体,构建“沉浸式感知—理性化表达”的戏剧教学体系。黄旭午老师以必修(下)第二单元戏剧为载体,通过《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文本鉴赏、分角色朗读及电影观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借助AI检索资料,辨析“观后感”与戏剧评论差异,最终完成自主戏剧评论撰写,实现从文本感知到理性表达的跨越。

叶小蕤老师设计了《如何撰写戏剧评论》,聚焦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既能感性共鸣、又能理性思辨的戏剧评论写作能力。课程分为四大模块:寻找“感”点、剖析“感”点、阐释“感”点、升华“感”点。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写作任务与小组讨论,完成从《哈姆莱特》到《雷雨》的迁移实践。

复习课:真题建模与能力进阶的精准对接

复习课聚焦高考高频考点,打造“诊断—建模—实战”的高效复习范式。周顺老师以“情境补写”专题复习为抓手,精准锚定高考命题内核,致力于解决学生二轮复习中的难点问题。本课教学以高考真题为经、以语境运用为纬,按照“读——理——明——验”四步逐层推进,通过引导学生在补写语句时进行圈点勾画,培养其出入乎文本又超乎字句的语言运用能力。

何凤麟老师围绕武汉二调语言文字运用题目,紧扣高考“压缩语段”考点,以2025年八省联考及历年高考真题为依托,详细讲解题型要求,精准剖析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多种训练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和语言表达能力。

新授课:古今对话与微视角下的文化解码

新授课打破传统古文教学模式,以现代情境与独特切入点激活课堂。孙云老师执教《陈情表》时,以“忠孝两难”的现代情境导入,通过角色诵读、史料剖析与古今对话三重环节,引领学生深入体悟文中委婉陈情的语言智慧,以及传统“孝”文化的深层内涵,让学生在古今交融中感受古文的魅力。

李丽厦老师以《小小称谓语,个中情意深》为课题,引导学生通过绘制诗歌中家庭人物关系图,以“称谓语”为巧妙切入点,深入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脉络,生动展现诗歌语言的细腻张力,为诗歌教学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作文课:思维建模与痛点破解的靶向教学

作文课针对学生写作顽疾,构建“诊断—建模—迁移”的精准提升路径。申晓清老师在洪山区高中语文教研活动中带来了一节作文课《如何让议论更具针对性》。课堂聚焦学生在作文中频繁套用万能观点的问题,结合教材所提供的写作导引与素材,提出挖掘情境特征与联系社会现实两条思维路径,助力学生提出更富针对性的观点。

刘莹老师聚焦“无事例论证”中的因果分析法,针对学生考场写作中“事例匮乏”的困境,通过构建“现象→浅层原因→深层原因”的三级分析结构,有效提升学生说理的深度与思辨性,助力学生突破写作瓶颈。

随后,语文组开展了严谨且细致的评课议课活动。副校长李芙蓉、教研组长黄旭午、高一年级备课组长代荆兰、高二年级备课组长郭益和高三年级备课组长王后卿分别对七位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进行了精准点评。李校长强调,语文课的节奏应富有变化,如同写文章“看山不喜平”,既要有娓娓道来的平稳叙述,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又要有激动人心的高潮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教研组长黄旭午老师充分肯定七位青年教师在教材融合、核心素养培养、教学流程设计等方面的亮点,并针对不同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教学顺序、剪裁内容、加强问题关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等具体改进建议。这种“亮点提炼+问题诊断+路径指引”的评课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清晰的提升方向,充分体现了语文组“以评促教”的良好教研生态。

此次晒课月活动,不仅是语文组教师教学技艺的精彩展示,更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生动实践。从戏剧评论的理性思辨到高考题型的精准突破,从古文陈情的文化感悟到诗词称谓语的细腻品味,每一堂课都彰显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未来,语文教研组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在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实践中持续深耕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更富创意的教学路径,让语文教育在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厚植文化底蕴的进程中,真正成为学生素养提升的坚实基石。

责任处室:教务处

撰稿:李丽厦

审核:徐海、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