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School profile

生于黉门、冉冉前行

民国初年,共和始建,科学和民主之风吹拂中华大地。

1913年民国教育部将全国划为6大师范区,设立6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急需的师范人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应运而生。为便于师范生教学实习,同时满足教师子弟读书的需要,武昌高师于1915年10月开办附属小学,1916年4月开办附属中学。

初创时期,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张渲、谈锡恩兼任附中校长。张渲校长认为教育不仅要启“智”、立“志”,还要肩负起复兴国家民族的重任。在任5年,谋扩展,图发展,使武昌高师及附中初具规模。20年代初期的武汉,是大革命的中心,而武昌高师又是武昌乃至湖北地区共产党人活动的中心据点。时代的使命使附中镌刻上了红色的基因,徐全直女士(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的爱人)曾在高师附中任教,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伍修权也是武昌高师走出的一大批革命人才之一。

1932年国立武汉大学从武昌阅马厂迁到珞珈山。1935年武汉大学教职员动议利用大学附近优良环境,创建一所中学。时值洪山北麓庚子烈士墓修缮留有部分余款,主事人将其捐建中学校舍一栋,便有了私立东湖中学。

学校的校董和校长均由武汉大学教授担任,学校师资多为武汉大学教师,如著名的语言学家周大璞193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后便在武昌东湖中学任语文教员,而中科院院士査全性、著名翻译家杨静远、长江日报资深记者皮公亮等均曾在此处就学。东湖中学面山临江,风景极美,被时人称为“南方唯一设备完善,办理优良的私立中学”。

危亡西迁、东归复校

1938年日寇逼进武汉,武汉大学西迁至乐山。1941年,武汉大学在四川乐山续办武汉大学附中,校名最初为私立乐嘉中学,“乐嘉”者,“珞珈”也,又兼顾了乐山和嘉定一今一古两个名字,后改为武汉大学附设珞嘉中学。校长由工学院教授、著名水利专家涂允成担任,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李格非、工程图学专家赵学田曾分别任教国文和数学学科。

据后人回忆,首期高中班的学生最后都考入名校就读,22人有14个进了武汉大学,其余8个分别进了中央大学、西南联大、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央政大等一流学校,毕业生的耀眼成绩吸引了许多远道而来的学生就读。中国恢复高考第一人查全性、中国核电之父欧阳予、著名生物学专家杨弘远等均曾在珞嘉中学就读。1946年,武汉大学附中随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嘉中学由武汉大学毕业的乐山籍教师接办,建国后更名为乐山市第四中学。

武汉大学从乐山迁回珞珈山后,学校教师就着手恢复东湖中学的工作。1947年7月,张珽、杨端六、方壮猷等教授在理学院召集会议,倡议恢复东湖中学,请董事长周鲠生先生收回原东湖中学校址,以便继续办学,后由周鲠生先生推荐社会名流湖北省主席张难先为董事长,周芮香、韩家学为校长。

1947年秋季正式恢复上课,校址先后在武汉大学工学院、东湖中学旧址。据韩家学校长回忆,复校之后的教师阵容非常强大,武汉大学物理系主任刘颖、化学系主任陶延桥、生物系主任孙详钟等都在东湖中学执教。

革故鼎新、奋进图强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附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先是武汉解放至1951年底,校名为武昌东湖中学。1952年与武昌博文中学合并,改为省立武昌二中(今武汉市第15中学)。1958年7月,经武汉大学数学系团总支倡议、武汉大学党委批准,恢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定名为武汉大学附属共青团中学。1959年8月,经武汉大学与武汉市教育局协商,武汉大学附属共青团中学与武汉市第14中学合并,定名为武汉大学附属中学,校址在武昌昙华林。武汉大学校长李达、副校长何定华等均参加了两校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附属中学的隆重典礼并发表了讲话。1963年7月,学校划归武汉市,更名为武汉市第14中学。1970年2月,武汉大学决定在附属小学的基础上设立附小初中班。1972年5月,附小及附小初中班改为武汉大学附属学校,分设小学部、中学部。宁锦元任附属学校革委会主任,革委会撤消后叶钦桂任武汉大学附属学校校长。1980年4月,中、小学部分开设立,中学部改为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叶钦桂任校长。

1993年5月,经武汉市教委批准,学校与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联合创办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与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附属外语学校从1993年起单独招录初中新生,高中招生则参加全市统一招考。

1996年的80周年校庆,是附中校史上的一次重要庆典活动,学校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校友和兄弟学校的祝福,“八十春秋桃李茂,且看跨纪更飞鸿”!

2000年8月,武汉大学与武汉水电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学校也于2001年2月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附中、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附中合并,组建成立新的武汉大学附属中学。

学校的校名、校址几经变更,但不变的是红色精神和科学精神。多年来,附中培养出了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费里曼奖学金(全球最高奖学金)获得者、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全国作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蒲公英”中国青少年艺术新人选拔赛金奖获得者、中国广播电视国际冬令营英语口语大赛银奖获得者、湖北省理科状元、湖北省理科探花、湖北省艺术类美术专业高考状元、武汉市文科状元、武汉市“十佳”中学生等一大批优秀学生。

走进新时代,迈入新征途。学校赓续历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党的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新课改,学校围绕“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基础教育名校”建设目标,秉持“终身教育、多元培养,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办学理念,积极探索特色化培养路径。学校利用武汉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开设了“珞珈山青少年科学院”“成才讲堂”“强基计划”“科技研学”“国际视野”等校本课程,涵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技、人文素养,学校也因此获评湖北省科技创新实验学校。学校坚持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高考特殊招生线上线率、高优率连创新高,在全市同类中学中长期稳居前列。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评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学校、湖北省首批科技特色高中试点学校、湖北省科技创新实验学校、武汉市示范高中、武汉市首批普通高中特色学校、武汉市国际理解教育示范(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