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Teaching and research

精品课堂凝智慧,教学创新促发展 ——武汉大学附属学校数学名师工作室联合研训活动

2025-04-08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促进县域普通高中发展、发挥部属高校及其附属学校优势的相关指示精神,武汉大学附属中学于2025年4月2日举行了第29次“托管帮扶县域中学教研培训”活动。本次活动由附属学校郭自朝数学名师工作室组织,以“基础教育精品课”为主题,聚焦“学为中心”的课堂理念,推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准改进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次研训活动邀请了华科附中教科室主任、“湖北好课堂”第一名、部优精品课获得者万兵老师主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和附属外语学校数学组全体教师线下参加,丹江口第一中学、恩施市第三中学的数学教师线上参加。此次活动由附属学校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郭自朝主持。

主题报告:精品课,应该在哪?

万兵老师在开篇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打磨精品课,究竟需要‘精’在哪里?”他认为,真正的精品课不在于教案的精美或PPT的华丽,而在于四个关键点:目标要精准,教学设计要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避免面面俱到;内容要精选,例题和材料不在于数量,而是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环节要精炼,每个设计都要服务于目标的达成;讲解要精妙,教师应善于提炼知识,使学生既能理解数学,又能对其产生兴趣。

(1)教学设计理念: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

在谈到课堂教学理念时,万老师强调以“学为中心”的重要转变。他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而真正高质量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在“学中思”,主动思考比教师单向灌输更为重要。任务驱动要合理,不能只是机械刷题,而是要设计能够激活思维的有趣问题链。同时,生成性课堂的预设不能过于死板,要预留空间给学生,让课堂有更多生成性,敢于聆听学生的声音,并与他们进行互动。老师们应大胆放手,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材演变趋势:三角函数为何“变”了?

讲座中,万兵老师分享了对教材演变的深刻理解,特别是以“三角函数”这一教学单元为例,他详细阐述了新教材对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新教材强调“定义优先”转向“模型引导”,不再从“单位圆”与定义入手,而是通过实际问题(如旋转、周期现象)引入函数模型。更加注重“数学建模”,通过运动问题让学生体验从实际到函数的建构过程。此外,新教材弱化了“公式记忆”,强化了“理解推导”,例如通过图象或单位圆对公式进行推导,而非单纯依赖死记硬背。

(3)课堂打磨建议:打磨不是“排练”,而是“重构”

在讲座的尾声,万老师提出,现在许多“打磨课”实际上变成了“排练课”:教师背稿、学生背词,课堂缺乏真实的生成性。他强调,打磨课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排练表演”,而是要不断优化问题链条、简化教学路径,真正的好课应该是能够在不同学生面前“活起来”的课。

总结发言

郭自朝老师高度评价了万兵老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他指出,万兵老师在课堂上不仅展示了深厚的数学功底,还能够通过精准的教学设计与灵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万兵老师对教材、课标以及各种辅助材料的透彻分析,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生动与丰富,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郭老师还特别提到,万兵老师的语言表达清晰有力,教学风格既严谨又不失亲和力,能让每位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深隧。

此外,郭自朝老师强调,万兵老师的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反思与实践。他认为,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需要不断地经验积累和深度思考,我们应将本次的学习经验转化为教学实践,不断推动自身的专业成长向更高水平发展。

教学研究的启示与未来展望

本次教学研修活动不仅带来了理念的碰撞与思维的启迪,更激发了教师们对教学研究的深层次思考。教学不止于课堂传授,更应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反思与升华。通过专家的引领与同伴的共研,教师们进一步意识到:教学研究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路径,也是促进自我成长的重要抓手。希望广大教师能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研究融入教学日常,将探索贯穿教学全过程,在专业道路上稳步前行,在教研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突破与价值提升,共同推动教育质量迈向更高水平。

责任处室:教科室

撰稿:袁明

审核:徐海 郭自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