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徐玲名师工作室秉持以“教”潜心,以“研”致远的初心,与武汉经开外国语学校展开了一场跨越校际的教研对话。从课堂观摩到同课异构,从思维碰撞到专家引领,工作室成员以匠心雕琢课堂,用热忱点燃教育之光。
以观促学,采他山之石
3月18日,徐玲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走进经开外校英语课堂,五堂“有深度、有温度、有创意”的英语课如春风拂面:
库老师以问题链叩击思维,学生从“旁观者”变身“思辨者”,金句频出;
孙老师声情并茂诵读诗歌,学生即兴书写“爱的秘密”,美育与语言悄然相融;
李老师借林巧稚事迹架起价值观桥梁,人物传记教学耳目一新;
刘老师用AI配音玩转电影片段,课堂秒变“声临其境”现场;
聂老师以项目式学习赋能节日海报,创意与成长双向奔赴。



课上,成员们全神贯注,全程认真记录听课笔记。课后,两校教师热烈研讨,从教学目标到课堂细节,思维火花在交流中迸发。

以思促行,琢己身之玉
3月19日—25日,徐玲名师工作室掀起复盘热潮。
成员们从课堂设计、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等多维度展开剖析,拆解教学密码:库老师的问题链、孙老师的诗意美育、李老师的德育渗透……
理论和实践的双向转化,是复盘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设计重构环节,成员们纷纷将灵感付诸行动。卜雅伟老师以《Appreciation of a Poem》为课题,将经外的“意象分析法”融入教学设计,尝试探索语言与艺术的共振效应。刘念夷老师在《A Successful Failure》的设计中,借鉴“问题链驱动”模式,结合武大附中学生特点,引入“拼图式阅读(Jigsaw Reading)”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一周的复盘研讨,不仅是对经外之行的总结,更是对教学智慧的萃取与升华。成员们的热烈讨论、认真记录,是这场教研旅程中最动人的注脚。复盘的终极意义在于“听课是采他山之石,研讨是琢己身之玉。”武大附中的英语教研之路,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中不断延伸。



同课异构,破界共生
工作室成员以经外课堂为灵感,进行“同课异构”再创造,希望呈现教学设计的多元智慧。英语组全体教师参与磨课,从课件的字体选择到板书的视觉逻辑,从小组讨论的问题设计到结尾留白的时长把控,每个细节都经过“头脑风暴—实践检验—迭代优化”的闭环流程。这不仅仅是课堂设计的雕琢,更是教育初心的淬炼。
3月28日,经开外校英语组走进武大附中英语课堂。两校教师以“同课异构”共绘教学新图景。

工作室成员卜雅伟老师以《The Road Not Taken》诗歌鉴赏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层层解析诗歌,从默读理解、沉浸欣赏到诗歌朗诵,从整体感知、情感体悟到主题提炼,通过个人思考、小组互动与生活联结,深化对诗歌哲思的理解。引导学生从意象分析走向情感共鸣,打造诗意课堂。工作室成员刘念夷老师聚焦《A Successful Failure》,创新采用Jigsaw拼图式阅读策略。她将Shackleton船员的三篇日记拆解为时间线索、情感图谱与生存策略三个板块,通过学生阅读收集信息,进行反馈,最终构建起“信息拼接——角色模拟——价值思辨”的递进式课堂模型。



武汉市英语教研员肖胜兰老师高度评价此次教研活动,说到:“此次活动形式新颖,成效突出。同课异构不是比较,而是探索教育的多元解,是在差异中探寻教学真谛。这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创新,真正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思维培育的转型。”
从经开外校的课堂观摩到武大附中的教学回访,工作室成员用行动诠释“教学相长”的意义。研讨当天,武大附中通过“云教研”模式,打破地域壁垒,线上辐射,丹江口一中、恩施三中教师通过直播参与,跨地域教研无缝对接。
以星火之光,照亮教育远征
此次跨校教研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徐海副校长寄语:“教以潜心,研以致远。这场持续半月的教研接力,不仅见证了课堂的深度转型,更描摹出教育共同体的成长足迹。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快门声中,两校教师的笑容与樱花共绽,教研的热忱与春日的生机交相辉映。未来,徐玲名师工作室将继续秉持“潜心教学,致远研究”的宗旨,以匠心守初心,在深耕与突破中,书写高中英语教学的新篇章。
在武大附中开展的“晒课月”活动中,徐玲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会将跨校教研的成果转化为课堂实践的行动方案,将所学所获拆解为可操作的脚手架,让晒课月成为跨校教研成果的实践地,真正实现从“他山之石”到“本土生长”的教学增值。
责任处室:教科室
撰稿:卜雅伟
审核:徐海 徐玲